近期,一则“用监控帮邻居查岗丈夫被告上法庭”的新闻引发关注,相关话题冲上社交媒体热搜榜。
今天,“保密观”与你一起了解这起案件的前因后果,探讨个人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的边界。
案情回顾
江苏省扬州市的陈先生与黄女士是邻居,陈先生在院子安装了一个可旋转的监控摄像头,其拍摄范围能覆盖到黄女士家门口的停车位。
2023年6月的一天,黄女士请求陈先生通过该摄像头查看其丈夫李先生的行踪,起初陈先生拒绝了,但在黄女士的再三恳求下,陈先生答应帮忙,并将李先生进出家门的监控截图发给了黄女士,同时叮嘱她保密。
图片来源于“扬州新闻广播”微信公众号
图片来源于现代快报
然而,黄女士在拿到截图后,怀疑丈夫李先生有出轨行为,于是立即赶回家中,与丈夫李先生发生冲突。冲突中,黄女士拿出陈先生提供的监控截图对质,双方矛盾升级,引发争斗,黄女士在此过程中受伤。
随后,李先生以陈先生侵犯其隐私权,并间接导致夫妻矛盾激化、产生医疗费和财产损失为由,将陈先生告上法庭,要求道歉及赔偿。
法官协调无果后,陈、李二人对簿公堂。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认定陈先生的行为侵犯了李先生的隐私权。
鉴于陈先生在出庭前已拆除摄像头并删除相关视频,未扩大影响,法院责令陈先生当庭向李先生赔礼道歉。对于李先生的赔偿诉求,法院认为其未能提供证据证明陈先生的行为与损失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故予以驳回。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住宅门口安装摄像头或可视门铃,以防范盗窃,但是这一看似平常的行为却频繁引发邻里纠纷甚至诉讼案件。目前,我国涉及家庭摄像头安装的相关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2025年4月1日起,我国首部系统性规范公共安全视频管理的行政法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明确禁止在客房、浴室、更衣室等私密场所安装摄像头。该条例明确,在非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设备设施不得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不得非法对外提供或者公开传播涉及公共安全、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视频图像信息。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的核心判断标准在于摄像头是否超出合理使用范围,即是否侵入他人私密空间或持续记录他人活动。那么,个人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安装前,最好征得邻居的同意或对邻居进行善意提醒。自身安全需求不能凌驾于他人权利之上。
安装时,应精心选择安装位置并调整角度,确保拍摄范围仅限于自家门口等必要区域,避免拍摄到他人肖像等信息。此外,尽量关闭自动追踪、录音等功能。
安装后,必须严格对数据影像进行保密,防止信息泄露,不得非法对外提供和公开传播。定期删除无关录像,避免长期存储。
编辑:建君